室间隔穿孔合并巨大室壁瘤是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的并发症91微操盘,死亡率超80%。52岁的黄先生(化名)就遭受到了如此厄运,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多学科联手护航下,59天打赢了这场和死神抢生命的攻坚战。
心血管内科团队:
药物精准狙击
该患者在心肌梗死后,出现了心脏室间隔穿孔合并巨大室壁瘤。室间隔穿孔直径达到30毫米,巨大室壁瘤达到49×39毫米,左室壁被撑得薄似层纸,随时可能破裂!
在手术条件尚未成熟的危急关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迅速启动四重药物防御体系,应对患者随时面临的死亡风险。
第一重:抗心衰靶向治疗,应用ARNI抑制剂逆转心肌重构;
第二重:血流动力学管理,精准滴定强心剂与血管活性药物配比;
第三重:低蛋白血症攻坚,人血白蛋白联合高渗营养支持;
第四重:感染预控屏障,降阶梯抗生素策略覆盖耐药菌。
在这场煎熬的生死边缘拉锯战中,死神并未退却,病程第53天,新的危险接踵而至,危机再度升级。患者的肌酐值急剧飙升,尿量锐减至每小时<10毫升;炎症感染指标不断上升,体温持续达到39.5℃以上。
心肌梗死后心脏室间隔穿孔合并巨大室壁瘤的危险尚未解除,患者又遭遇到急性肾衰与重症感染的双重绞杀,治疗几乎陷入绝境。
重症医学科团队:
打开生命通道
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接过救治接力棒,面对持续恶化的循环衰竭,毅然决定同步启动两组生命支持技术,替代患者原脏器功能,让脆弱的脏器得以休养生息,为身体恢复创造条件。
通过24小时不间断辅助的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91微操盘,在主动脉内植入一根带有气囊的导管与体外的驱动装置相连,有效减轻了心脏30%以上的负荷。
启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以个体化透析方案清除体内的炎性因子,每日超滤量精准控制在2500毫升,替代肾脏功能,应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冲击。
“整个救治过程危机重重,我们犹如在刀尖上行走。”当值的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紧盯着监护仪上波动的参数解释道,“我们既要维持器官灌注,又要避免加重心衰,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的每毫升液体出入量,我们都要精确计算。”
经过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72小时不间断地随时调整参数以适应患者实时病情变化,最终将患者血压稳定于90/60mmHg,肌酐值回落至正常范围。
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
无影灯下的心脏重建
在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的紧密监护治疗下,患者的感染指标出现了拐点。
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主任曹卫东带领彭晓鹏等团队成员立即抓住宝贵的手术窗口,联合超声科、麻醉手术中心及体外循环团队,一场三重心脏修复术有序展开,“重塑破碎之心”行动正式开始。
第一重:室间隔穿孔修补术,用牛心包补片双层缝合技术封闭室间隔穿孔的漏洞;
第二重:巨大室壁瘤切除术,精准切除占左心室40%体积的巨大室壁瘤瘤体;
第三重:左心室减容成形术,重塑几何结构,恢复心腔功能。
手术完成后,经过食道超声检查显示:患者的室间隔分流消失,左心室容积缩小30%,意味着“重塑破碎之心”行动成功。
此时,距离黄先生突发心梗已过去了59天。
多学科协作:
创造“心”奇迹
术后,在心脏大血管外科及重症医学科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患者术后第1天就顺利拔除气管插管,第2天就撤除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
术后第7天,黄先生开始自主行走。术后第10天,顺利出院。
“传统观点认为合并肾衰的室间隔穿孔患者几乎必死。既往数据显示,此类重症患者中,50%会在24小时内因心衰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80%会在4周内死亡。”曹卫东表示,该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堪称终末期心衰合并多器官衰竭救治的范本,通过阶梯式救治策略——先以药物稳定基础、再用器官支持创造手术条件、最终外科根治,多学科团队成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多学科高效协作
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等多学科在59天救治中全程高效协作救治。
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突破应用
CRRT+IABP联合支持,为生命的延续和平稳“保驾护航”,刷新复杂心肾综合征支持纪录,心功能提升约30%(射血分数从32%提高到42%)。
当黄先生迎着晨光自主走出医院时,这场生命保卫战正式宣告胜利。它再次印证了现代危重症医学的核心法则:唯有打破学科藩篱,方能在生死边缘创造出重获新生的奇迹。
供稿:心脏大血管外科 彭晓鹏91微操盘
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